中医养神观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10-31  访问人数:1763  字号: T T

分享到: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先贤意在强调调神摄生以精神调摄为首务。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养神先于且重于养形,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贯原则和主要核心。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下如何才能做好养神了?不妨学学先辈的养生学,调整自我、科学生活、从而获得内心的那份平静。

        1、清静养神     《素问•痹论》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才寿,躁者夭。是因为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必然过早衰老。静心要先养德,所以孔子说“仁者寿”。还要善于凝思,懂得凝神敛思,自然精神内守,邪不可干,病患何来?

        2、节欲守神     君子贵知足,知足万虑轻。老子告诫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若陷入贪欲的陷阱,便有了永远填不满的贪欲。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不是指”停止前进”,而是指要在物质上知足,在精神上有更高的修养与追求。才能获得“知足常乐”的感悟,从而颐养天年。

        3、怡情畅神    《证治百问》曰:“人之性情最善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唯却病,可以永年”。为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几条原则: “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就是说要戒除恼怒、岔恨等消极情绪,淡泊名利,解除思想包袱,去除精神负担,追求心境的恬然、愉悦,保持愉快的情绪,遇事乐观,而又知足常乐、自我悦纳。这样才可以做到情志畅达,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达到摄生的化境。

        4、适时调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下,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依四时调养,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使人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微信扫码挂号

微信扫码挂号

支付宝扫码挂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