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1-03-16 访问人数:2605 字号: T T

一听“中风”,你是否想到了口歪眼斜、拐杖、轮椅、半身瘫痪、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
光听见这些词就觉得可怕!
尤其在冬季,气温下降,血脉不畅,脑中风发病率急剧上升。
可是你知道吗?
眼睛也是会“中风”的!
就在春节假期,广东深圳的陈先生熬夜看手机,凌晨一点才睡,第二天起来一只眼睛就看不见了,去医院检查,经诊断属于“突发眼中风”。
啥是眼中风?
“眼中风”又称“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天气变冷,容易使血管痉挛收缩,眼视网膜血管本身就是全身最细的血管,血管一收缩即造成动脉阻塞缺血,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失明,眼睛就“中风”了。
还有一些相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眼中风”轻一些的不全“眼中风”,比如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支阻塞。
较轻的疾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或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都会导致程度不同的视力受损。
眼中风症状&易发人群
有的患者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了。部分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短时间黑朦状况,数秒钟或数分钟后视力恢复正常。短时间内视力丧失,不痛不痒,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永久性失明,从此成为“睁眼瞎”!救治“眼中风”和救治“心肌梗塞”、“脑中风”一样,需要争分夺秒。
那么都有哪些人容易“眼中风”呢?
作为老百姓,我们该如何引起警惕和重视,才不会导致我们心灵的窗户永远被关上呢?
首先,年龄五十岁以上,高血压、高血脂,有动脉硬化的患者,血管弹性差,在遇到刺激、紧张、受凉情况下,血管进一步收缩,可以导致“眼中风”。
这些患者或许会有前兆,比如“一过性黑朦”、部分视野缺损、近期血压不稳定、血脂控制不好等等,也有的患者毫无前期征兆。
另外,慢性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高,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形成栓子,加之高血糖状态血粘稠度高,受凉后血管收缩也可导致栓子堵塞痉挛血管,导致眼不同程度“中风”。
因为“眼中风”不疼不痒,很多老年患者一觉醒来发现一只眼看不见了,而且因为人都有两只眼,尤其对于老年人,一般不会进行精细工作,对用眼要求不高,往往会忽略一只眼的“眼中风”,就诊时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若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阻塞,90分钟即可造成视网膜永久性损伤,视力恢复十分渺茫。
当“眼中风”症状出现时,如高危人群突然眼睛模糊看不清,过一会儿又好了,或视力下降、眼前出现波纹等现象,不可犹豫,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守住90分钟这一黄金救治时间。在前往医院眼科就诊路上,可以采取一定的自救措施,如含服硝酸甘油,并自行急救——按摩眼球,轻压数秒后突然放开,反复多次。
如何预防“眼中风”
心态平和,调节情绪
保持乐观心情,生气、发怒、情绪激动,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能起到良好的降压作用,有时甚至比服药更重要。
遵照医嘱,平稳降压
降压药使用不当也可引发“眼中风”。有资料显示,3/4的“眼中风”引发因素为夜间血压过低,这与睡前服用降压药或降压药用量过大有关。
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按照医嘱服药,不要一下子把血压降得过低,降压药尽量不要放在晚上睡前服用。
适度运动,保证睡眠
中老年人应加强锻炼,以维持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转。高血压患者血液循环差,静坐少动会进一步加剧血流减慢而形成血栓,发生血管堵塞性疾病。
高血压病人锻炼时间要适量,强度要适中,不宜剧烈运动。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冬季以及季节转换、温差变化大时要注意保暖。
定期检查,提早预防
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血管硬化,而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可以直接看到的血管。
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定期检查眼底,以便早发现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早期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轻延缓病变,避免“眼中风”。
对于“眼中风”发作的人士,即使一只眼睛视力没保住,也需要定期复查,因为还有一只健康的对侧眼,要尽量找出“眼中风”发作的原因,一方面遏制病情,另一方面对于对侧眼预防有帮助。“眼中风”发作3个月左右,有可能出现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眼疼和头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和治疗可缓解病情,因此保证定期复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