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科成功开展US引导下MST技术PICC置管术

发布时间:2016-06-14  访问人数:3257  字号: T T

分享到:

在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下,血液肿瘤科于6月在传统PICC置管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的US引导结合MST技术(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现已成功开展置管。这标志着我院在护理新技术的开展创新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秉承了我院专业技术先进化、临床服务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多福音。

MST,即微插管鞘技术,是利用套管针或小号针头进行静脉穿刺,进入血管后通过套管或穿刺针送入导丝,再拔出穿刺针或套管,使用手术刀稍微扩张皮肤,将导管鞘(可撕裂型)组件沿导丝送入后同时拔出导丝,留下插管鞘置入PICC到预测量的长度。借助超声后,一般选择上臂贵要静脉穿刺,这个区域的血管比肘窝处粗,置入导管的长度更短,降低置管后并发证。MST操作过程较传统方式复杂,但成功率更高。

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外周静脉血管损伤严重,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根本无法穿刺成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法置管后,穿刺成功率100%。因改良塞丁格技术采用细针穿刺(必要时B超引导),扩大了穿刺适用范围,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了传统方法反复穿刺不成功给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带来的损害及心理负担。操作过程无疼痛,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出血及神经损害)明显减少。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优势:

1、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血管,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实施穿刺,成功率高、免受二针痛苦,可以避免盲穿失败导管浪费。

2、肘以上置管,病人舒适,肢体活动自如,家务劳动不受影响。

3、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肘以上置管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4、减少了血管相关性感染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5、置完管后可以用超声检查颈静脉,能够现场及时纠正导管颈静脉异位。避免盲穿置管拍胸片后才能发现导管异位到颈静脉,再调整然后再拍片,既浪费钱又多吃放射线的后果。

6、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输液结束后可带管回家,不影响日常生活。

此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意外拔出,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更好的适用于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或缺乏外周静脉通路,难以继续静脉输液者。建议需要4-6周期化疗,长期静脉输液,输入高浓度药液,外周静脉血管损伤严重的患者行PICC置管。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改良塞丁格穿刺法置管不仅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感染、静脉炎发生率等显著低于传统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微信扫码挂号

微信扫码挂号

支付宝扫码挂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