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鬼门关”——记市第一中医医院ICU副主任李振龙

发布时间:2015-10-28  访问人数:1860  字号: T T

分享到:

 

       每一次抢救都是一场战役

        2008年,李振龙从南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到市第一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工作。2010年,医院准备建立ICU,他被选中送往湘雅附属一医院、浙江大学附属一医院等进行学习。2012年7月,ICU正式成立,李振龙成为了科室负责人。

        ICU,重症监护室,这里集中了全院的所有高档仪器、检查设备,也集中了所有最为危重的病人,ICU的医生必须更精准、更迅速的对病人做出处置,这样才能大大提高病人的存活率。这里对医院而言是搭建的抢救平台,对危重病人来说,这里是搭建的生命通道。今年2月8日,常张高速斗姆湖路段发生15车连环相撞事故,导致15人死亡、65人受伤,其中3名重伤者被送往市第一中医医院ICU进行抢救。此时正值农历春节,李振龙放弃与家人团聚,急忙赶回医院。他和同事们一边给重伤者上呼吸机、输氧输血、清理创口、确诊受伤部位,一边紧急与外科进行联系,联合会诊确定手术方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李振龙顾不上休息,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刚刚合衣躺下,重伤患者病情又有反复,李振龙又立即起床投入“战斗”。整个春节,李振龙一天也没离开过病房。这3名重伤者经过李振龙和同事们的精心治疗,终于脱离了危险,他们的精彩表现也获得了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交口称赞。

        在ICU工作,医生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李振龙说,其它病室的病人做检查,也许家属扶着就去了,可在他们这却是一项大“工程”。要有护士带着呼吸机陪同,还要有医生随行,以免在移动的过程中病人病情突然加重,一个CT照下来,往往需要1个半小时。

        为了更好的实施抢救,ICU科室一直坚持每周业务学习,“ICU可能会遇上各种类型的病人,在这里工作必须什么都懂一点,而且还不能比一般的专科医生差,要不然哪个科的医生会放心把病人交给我们呢?”如今,“75后”的李振龙已经是副主任医师,他已经能熟练开展PICCO等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进行床旁CRRT治疗,经他治疗,已有多名患者“重返人间”。

        挽救生命的成就感是最大的动力

        今年年初,货车司机王某在推车时被自己的大货车从腹部压过,造成严重骨盆骨折,大量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直接被救护车送进了ICU。李振龙一边进行检查,一边紧急为其输血,输血量达到了惊人的2万多毫升,这相当于4个人的血液量。为了保证输血量,李振龙将市血站的B型血“洗劫一空”,不仅如此,李振龙还把ICU能用的先进仪器差不多挨个都使了一遍。3个月后,王某终于康复出院。4月份,王某开车路过市第一中医医院,他特意停车来到ICU道谢。“以前抢救的时候他都是躺在病床上,乍一看到他站在面前我都没认出来,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看到他能重新开车,我真是特别高兴!”

        与普通病房不同,ICU里非常安静,绝大部分时间,病人只是在病床上静静地躺着,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振龙的工作会比医院的其它科室来得轻松,反而这里的工作更艰难。ICU的病人几乎都不能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病情,李振龙必须时刻注意各种仪器上的数据变化;这里的病人病情随时有可能加重,李振龙要立刻做出准确判断,要不然就会耽误最佳抢救时机。“有时遇上病人有突发状况,3天连轴转是常有的事,有时候觉得自己才合眼,就又要起来投入工作了。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一个电话,就得立马赶到医院。”

        李振龙说,自己也常常觉得很累,但能看到病人从“鬼门关”回来,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自豪感和成就感又会油然而生,这也是支撑着他辛苦工作的最大动力。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医院的危急重症的诊治水平,医院计划明年成立大急救中心,同时在ICU科室开展床旁胃镜及床旁彩超等新技术,这样ICU开展的新技术及诊治水平将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作为医院一个科室的负责人,1976年出生的李振龙显然是非常年轻的,“干ICU的不年轻不行,而且最好是男的,要不真是干不动!”

        ICU,重症监护室,每一位病人都徘徊在死亡线上,市第一中医医院ICU从2012年7月开科1年多时间以来,李振龙很少休息,病人时刻反复的病情容不得他休息,医生的责任心不“允许”他休息。

微信扫码挂号

微信扫码挂号

支付宝扫码挂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