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门诊皆用心——记市第一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彭建新

发布时间:2015-10-28  访问人数:2254  字号: T T

分享到:

 

        诊脉时眼睛微闭,若有所思,说起话来慢条斯理……11月29日,在市一中医院国医馆的专家门诊室初见彭建新时,要不是有人介绍,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中医,曾经是危急关头显身手,将一条条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急诊科专家。不过,在他自己看来,无论急诊还是门诊,医理其实相通,能够治病救人便不负平生之志。

        彭建新生于1960年,从小痴迷医学的他1978年进入原常德卫校中医班学习。三年里,他凭着刻苦钻研的劲头,着重学习了肝胆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并以优异的毕业成绩分配到市一中医院内科。在从医的最初几年里,彭建新深感自己知识的局限,暗下决心要提高自己。从1989年到1998年间,他先后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获得了大学专本科文凭。“别人医学本科读5年,我等于是读了将近10年。”虽然彭建新谦称自己比别人笨,但从他的谈吐中,记者感受到他对自身扎实基础的自信。医院确立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后,他又先后3次去到湘雅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研修西医技术和疗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泌尿系统结石等方面,具备了较高水准。

        1997年,医院组建常德市120急救中心,凭借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造诣,彭建新出任急诊科和急救中心主任。“当时在急诊急救方面的确是外行,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5年。”彭建新告诉记者,起初自己是“赶鸭子上架”,一方面抓紧自学急诊急救技术,另一方面还要培训其他技术力量。那时的市一中医院急救中心只有七八个医生、2台救护车的规模,最多就是在市城区及周边转转。有时候人手不够,他还得自己出诊、自己抬担架。经过15年艰难发展,如今他们已经拥有院前、院内30多名医护人员、5台救护车,出诊范围覆盖了全市。

        2002年11月,我市城区发生了震惊全市的“11•11”中毒事件。市一中医院急救中心火速出动,接治了90多个中毒学生。由于彭建新与同事们处置及时、方法恰当,没有一名患者出现意外,均在极短的时间内痊愈出院。为此,彭建新受到了市政府的嘉奖。

        2008年,鼎城区镇德桥镇发生一起20多人的中毒事件,市一中医院急救中心接治了8名患者。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患者是因何中毒,因此只能采取通常的解毒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命悬一线之际,彭建新从一名患者突然发生癫痫的症状判断其为“毒鼠强”中毒,于是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一试之下果然不错。于是,8名患者很快就脱离了危险。彭建新又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其他中毒患者也得以脱险。

        十几年来,彭建新领衔的市一中医院急救中心,参与了全市所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今年的“2•8”常张高速特大交通事故,他们都成功地完成了救治任务,从未出现过失诊、误诊等医疗差错和事故。

        今年,医院为了加强国医馆和治未病中心的力量,将他充实到国医馆坐专家门诊。他欣然接受,依靠全面的技术,治愈了众多患者。7月份,市城区一位身患冠心病、糖尿病的女患者慕名前来求诊。当时,患者因心率过低不得不依靠心脏起搏器维持生命,多走几步也会累得气喘吁吁。经他诊治,服药两个月后,患者心率达到每分钟70次以上,体力基本恢复正常。现在,患者每天逛街买菜、上下楼都毫无问题。“好医生,在任何科室、任何岗位都应该用心救治病人。”彭建新这样说,也这样做。

        多年来,他结合实践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蝮蛇抗栓酶对慢性肺心病加重期血液流学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感染68例临床体会》、《中西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32例》等文章在学术界获得了较高评价。

 

微信扫码挂号

微信扫码挂号

支付宝扫码挂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