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10-28 访问人数:1685 字号: T T

一丛绿萝沿着阳光的方向舒展,两尊骨骼模型摆在桌子最显眼的地方,其余空间堆满了资料、病历和X光片,这是刘志军的办公室,但据说因为求诊者众多,常常也成了他的诊室。11月15日上午,不到1个小时的采访,记者充分见证了刘志军的繁忙,期间他接听过7个电话,其中5个是求诊电话,另外两个是医院行政事务,而门外还等候着前来求教的年轻医生和汇报情况的工作人员。一系列信息融合在一起,刘志军给记者的印象,是名医与管理者的叠加。
“我只是一个对医术有追求的医生。”有着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名老中医师承导师等一大堆头衔的刘志军,对自己的定义如此简单。医生,有追求的医生,是他职业生涯的基准点。
1958年,刘志军出生于安乡县。爷爷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从小耳濡目染,让他选择了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1978年,刘志军通过高考,如愿进入常德卫校中医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市一中医院骨伤科。上个世纪80年代的市一中医院条件差、技术弱,骨伤科只能用单纯的中医传统疗法解决简单的骨折、脱位,一些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就只能转往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手术治疗。这让满怀抱负的刘志军一度十分失望。为了改变现状,他与邵先舫等人组建手术室,由过去的处理单纯闭合性骨折到处理较复杂的开放性骨折收到良好效果,开创了市一中医院骨伤科的新纪元。
上个世纪90年代,刘志军又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三医院等知名医院,进修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先进技术。“那时候,每天早上5点起床,换三趟车到达医院,中午只能在医院花园的条凳上躺一会儿,晚上9点半回家,洗完衣吃完饭,还要整理笔记到12点多,每天只休息4个多小时。”这段艰辛的求学经历让刘志军至今难忘。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满载而归,率先在我市开展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经皮椎体成型术骨水泥灌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病理性骨折、颈外伤性高位截瘫、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混合式骨外固定器在多发伤骨折早期的临床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等新疗法,成功治愈无数骨伤患者。
2008年10月,105岁高龄的汉寿老太周梅秀因摔伤导致右股骨颈骨折。不堪伤痛折磨的她慕名找到刘志军,希望通过手术恢复自理能力。但她年岁太高,手术风险性大,术后恢复能力也较弱,这对刘志军及其团队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从来没有为这么大年纪的患者做过手术,术前评估要相当精准,手术创口要尽可能小,手术时间也得短,才有成功的希望。”刘志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手术成功,他与医院心血管、麻醉方面的专家做了充分准备。手术由他主刀,仅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周老太右侧股骨头置换。10天后拆线,患者即自己步行出院。这次手术创造了国内同类手术患者年龄最大的记录。“后来老太太过106岁生日,医院还组织医护人员去给她祝寿,她高兴得像个小孩。”谈起此事,刘志军满脸幸福。
2010年5月,年近六旬的韩国游客赵女士意外摔倒,无法动弹,当即被送到市一中医院,被诊断为第八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若按传统疗法,患者需要3个月才能下床。但3天后签证到期不离境,赵女士及整个旅行团将面临处罚。而若是带伤离境,旅途颠簸,极有可能加重伤情而危及生命。“3天治好出院,没问题。”得知情况后,刘志军当着患者打包票,立即为其实施了T8椎体成形术。手术一结束,赵女士便能坐起,甚至可以缓慢行走,不禁赞叹:“中国小城市里的医生也有这么高超的医术!”其实,这种高难度的脊椎微创手术,即使在许多大城市也开展较少,刘志军刻苦钻研,是国内最早一批能施行这种手术的专家。
术业有专攻,当得好医生,未必做得好院长。从医生到管理者,是刘志军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变。2002年底,刘志军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医院第一个民选副院长。可初涉医院管理的他,就面临一系列难题:医院底子差、起步晚,该怎样加快发展?未来方向是怎样?如何把骨伤科打造成湘西北领头羊?……上任之初,刘志军身先士卒,常常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甚至身体出现低血糖等不适反应仍坚持工作。为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他于2005年到清华大学中国医院职业院长高级研修班学习一年,使自己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归来后,他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大胆创新,相继建成了门诊、住院医师工作站及财务、病历、药事管理等实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现代化,强化了医院管理,优化了诊疗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十年过去,在刘志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市一中医院实现了从“二甲”到“三甲”的跨越发展。他所分管的骨伤科从最初仅有30张病床,用中医一条腿走路,到如今已成为拥有5个病区、近300张病床,用中西医两条腿跑步前进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当然,朴实的他最为欣慰的是,在做好医院管理工作的同时,自己的专业技术工作也未曾懈怠。他先后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10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即便再忙,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查房与坐诊,并定期主持骨伤科集体大会诊、集中阅片,对年轻医生耐心指导和现场示范。现在,每年由他主刀的手术还有100多台。“有时候一上午连做3台手术,下午又要开会,很辛苦,但我不敢放松,因为肩上责任重大。”刘志军语重心长。
在刘志军看来,技术与管理,就像杠铃的两端。他深知,只有抓牢两者不放松、不偏废,才能真正托举起医院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