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10-28 访问人数:1527 字号: T T

“少时目睹乡里缺医乏药,弟两岁,婴麻毒,庸医误治而内陷,殁于非命,余痛悔没之救也,乃有志于医……余笃识老聃之训‘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寒窗三载,囊萤映雪,刺股悬梁,学绩始终冠群朋,列榜首,屡获‘三好’之誉。”这段文字,出自杨胜辉1998年晋升副教授时用文言文写成的《专业技术自传》。自幼立志从医的他,凭借“垒土成台”的刻苦精神,硬是从一名“赤脚医生”,成长为医术精湛的内科教授。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11月8日,在他讲述下,这个天道酬勤的励志故事展现在记者面前。
13岁,初中肄业,杨胜辉就因文革不得不辍学。意志坚定的他,即使在家务农也未曾放弃梦想,《药性赋》、《汤头歌诀四百首》、《医学三字经》成了他在田间地头自修方术的课本。197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村卫生室,当起了“赤脚医生”,偶尔为乡亲治疗小疾,竟然颇有疗效,这更加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当年,国家恢复高考,他欣然应试,如愿考上常德卫校中医班,开始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已经辍学7年的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进校到出校,三年里,他一直名列前茅,至今为同学所称道。
毕业后,杨胜辉被分配到安乡县中医院工作。正值全国中医工作会议(衡阳会议)召开,各地掀起了振兴中医的热潮。他诊疗之余,深研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等中医古籍;在全市中医病历书写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但追求更高技术水平的他,却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1984年起,他先后通过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取得了专、本科文凭。“复临症,技遂略进矣。”
1993年,已经晋升主治医师的杨胜辉有了更高的追求。他告诉记者,当时曾报考过《湖南大众卫生报》的编辑,可却被人无意间评价为“学历低”,这让他倍受刺激,决心进一步提升自己。经过艰苦复习,他顺利地考入湖北中医学院攻读中医内科临床专业硕士学位。在江城研习三年,他师从名医,博采中西医之长,医疗技术突飞猛进。随后,他进入山东烟台市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诊疗及科研。几年间,不仅在呼吸和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还参与编辑了2部中医专著,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999年,杨胜辉回到家乡,进入市第一中医医院内科,成为该院引进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在多年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教学中,杨胜辉形成自己鲜明的技术和学术特色。他重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及运用;强调人体正气,将扶正补虚贯穿于疾病的防治中;推崇痰淤同治治疗肺心病、肺性脑病、肺部肿瘤、哮喘、心衰、冠心病以及多种内科急症,治愈了大量疑难及急、重症患者。
2000年,一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被送到一中医院呼吸科。当时,患者已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症状,随时有生命危险。杨胜辉采用中医痰淤同治的方法,辅以西药,成功地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事后,湘雅医院一位专家得知情况后,特地打电话过来了解抢救过程,称赞道:“想不到,一个市级中医院呼吸科有这么高的水平。”而像这样的案例,自杨胜辉到来后,该院每年都有好几例,很少出过纰漏。该院呼吸科护士长胡朝霞感叹:“有杨主任在,心里就有底了。”
作为科室主任,杨胜辉为重点专科建设呕心沥血。几乎全部的资料完善、学术论文发表、中医特色疗法的整理等都由他主持完成。个人发表论文超过30篇,领衔的科研课题多次获市科技进步奖,其所带研究生中先后有3人留院工作,成为科室骨干。去年4月,一中医院肺病科(即呼吸科)成功创建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我起点低,不努力不行。”提起成绩,谦逊的杨胜辉几次说到这句话,在他身后重点专科的“金字招牌”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