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10-28 访问人数:1443 字号: T T

“蒋医生,老头子不舒服,你可不可以来看下,他只信任你。”“蒋医生,40床来了个新病人,你过来看下好吗?”……对市第一中医医院脑病中风病科主任蒋黎的采访,一直被这样那样的病患打断,蒋黎却没有任何的不耐烦,逐一安抚着每一位病人,“我们科里的病人很‘脆弱’,大多数都是几种病症叠加,而且心理上也格外敏感,我们必须更用心地对待他们。”
主动请缨去啃“硬骨头”
1991年,蒋黎从长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安乡县人民医院。蒋黎主修的是内科,2002年,医院准备派他去进修消化内科,蒋黎却主动提出想进修神经内科。蒋黎说,一方面是因为他在临床中见到了太多脑中风病人的痛苦,当时对脑出血病人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病人除了选择风险极大的开颅外,就只能等死;另一方面,神经内科要接触人体器官中最复杂最神秘的大脑,他觉得非常有挑战,想去啃啃这块“硬骨头”。
2002年,蒋黎来到湘雅二医院进修,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他豁然开朗:原来清除颅内血肿还可以用“小手术”解决。此后,他又赴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熟练地掌握了颅内感染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侧脑室引流术、颈椎侧穿术、脑脊液置换术等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安乡县人民医院开展的超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神经功能治疗仪等项目分别获得安乡县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他也成为湖南省神经病学学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会员,常德市神经病学学会委员。
2011年12月,市第一中医医院成立脑病中风病科,并向蒋黎抛出了橄榄枝,思考半年后,蒋黎再次接受了新的挑战,“西医能有效地清除中风病人的颅内血肿,但对于中风病人的后续康复手段却有限,我想尝试用‘老祖宗’的办法来帮助中风病人进行康复,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经验爱心一样都不少
蒋黎在内科工作了20多年,神经内科、肾病科、急诊科、心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甚至是传染科,每一个内科的下属科室他都呆过,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013年6月,某县级医院转来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患者来到市第一中医医院时,已经昏迷,之前医院对其的诊断是蛛网膜出血,并已劝家属放弃治疗。蒋黎在看片后却发现了异样:按照常理,蛛网膜出血点的密度会比较高,而该患者出血点密度并不算高,并且大脑少部分地方有低密度灶,这种情况在临床中应考虑梗塞或血栓形成,于是他猜测病人可能患上了“脑静脉血栓形成”。这种病在临床中非常少见,只有万分之几的发病率,这种提法可谓非常大胆,但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腰穿等其它检查,最终病人确诊。通过采取溶栓等治疗,病人终于完全康复。湘雅医院的教授得知市级医院成功判断出了这一少见病例,也不由得连声称赞。
中风病科的病人大多数都面临着瘫痪的后遗症,长期患病卧床,使他们50-60%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蒋黎在平时的治疗中,非常注意与他们进行交流,总是尽力为他们解决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他的办公室里有两个大的玻璃罐,许多人初见都以为是泡的药酒,其实不然,这是蒋黎和同事们用各种药材泡制的治疗液。他们用神经功能治疗仪将治疗液导入病人体内,帮助他们活血,促进中风后的康复。中风病人长期卧床,便秘严重,蒋黎又和同事研 制了中药灌肠治疗法;科室还设置了心理诊室,随时为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今年3月,江某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被送进医院,由于栓塞面积非常大,她的左脑几乎已经失去功能,语言功能丧失,右边肢体完全失去知觉。蒋黎为她进行了溶栓治疗,病情刚有缓解,第二天就开始为其进行康复治疗,用针灸、脑循环仪等刺激她的大脑,又通过按摩等方式促进她的肌肉收缩。然而,由于病情严重,江某在1个月时间内都无法动弹,她心情非常低落,蒋黎和同事们除了认真制订治疗方案,又不断安慰病人,帮助她树立康复的信心。在科室医护人员一次次鼓励下,半年后,江某终于能够拄着拐杖行走,生活也基本能够自理,从死亡线上重回正常生活,江某和家人都对蒋黎和他带领的团队充满了感激。
良好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的信任,脑病中风病科的病人由2012年的10多位病人增加到常年五六十位病人,床位常常是人满为患。蒋黎却没有停步,他又开始了新治疗手段的尝试,他说他想用更新更好的方法为病人减轻痛苦,实现自己作为医生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