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5-10-30 访问人数:1498 字号: T T

我院定于7月13日至8月21日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健康服务活动。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内科: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病、喘证(哮喘),肺胀(肺气肿),鼻鼽(过敏性鼻炎);
针灸科:痹症(肩周炎、颈腰椎病、腰腿冷痛、四肢冷麻、腰肌劳损、膝关节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网球肘);
儿科: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儿童哮喘,消化不良等。
三伏贴时间安排:
头伏:7月13日——7月22日
中伏:7月23日——8月11日
末伏:8月12日——8月21日
贴敷地点及联系电话:
国医楼二楼治未病中心 0736---7893615
国医楼二楼针灸科门诊 0736---7918521
门诊楼三楼儿科门诊 0736---7893585
“冬病夏治”的含义
该疗法系采用特制的药物在特定的时间段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借助药物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红赤充血,甚至起泡,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该疗法又称为“发泡疗法”。
“冬病夏治”的作用机理
该疗法根据中医“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外治即内治”的理论,以经络腧穴学及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选用温阳祛寒及补肺益肾的药物精制而成的药膏,在炎热的“三伏天”敷贴于不同的穴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中,“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时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冬病”为何要“夏治”呢?
“冬病”患者体质多偏于虚寒,加上冬日寒凉,两寒夹击,毫无解冻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很困难。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暑热骄阳,体内阳气正旺,此时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来养阳温阳,蕴结在体内的积寒就很容易驱除。但若机体阳气衰弱,没有驱邪之力,就会错过驱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很多人本身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祛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雪糕等,甚或整日待在空调房里,陈寒未去,又添新寒。机体被寒气侵袭必会气血凝滞,若寒气留在关节,就会导致关节疼痛,停留在脏腑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不畅,而致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倘若不在夏日驱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陈疾就会发作或加重。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内科: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病、喘证(哮喘),肺胀(肺气肿),鼻鼽(过敏性鼻炎);
针灸科:痹症(肩周炎、颈腰椎病、腰腿冷痛、四肢冷麻、腰肌劳损、膝关节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网球肘);
儿科:反复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喘病、过敏性鼻炎、哮证,消化不良等。
我院“冬病夏治”特色疗法
体虚易感者配合中药泡足;肺胀(肺气肿)、哮喘者配合中药蜜丸;过敏性鼻炎配合内服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