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2-03-07 访问人数:1169 字号: T T

常德日报 8版 2022-3-2
□本报记者 蒋文辉 通讯员 钱岳
2月17日,市第一中医医院介入室副主任高亚宏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从2010年7月至今,我市共有35位爱心人士完成捐献。2021年,市红十字会获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最佳进步奖。
医务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心”
高亚宏是我市最新完成捐献的志愿者。从2021年11月起,他坚持锻炼身体,饮食清淡,规律生活,希望自己保持最佳状态,提高捐献成功率。春节期间家庭聚会时,高亚宏多次拒绝亲友的劝酒,亲友们一开始以为他在找借口,后来得知真相后都为他点赞。“这是我过得最健康的一个春节,戒酒、少吃、多运动,感觉人比平时都精神不少!”无独有偶,2021年2月,常德市第30例捐献者、汉寿县中医医院医师郭雷同样整个春节都在控制饮食、限酒、多运动。
医务人员是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主力军”。据统计,我市35名捐献者中有23人为医务人员,占了我市捐献者总人数的近七成。早在2011年8月,市红十字会就发起“白衣天使再筑生命长城”招募活动,号召我市医务人员带头捐献造血干细胞,很多医生、护士当时就填写了申请表。正因如此,这些年我市配型成功的人员多为医务人员。
为什么“青睐”医护工作者?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因为他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不会盲目恐慌,有的还会主动用专业知识打消家人的担忧。更为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还具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
2021年11月18日,全市第32例捐献者、石门县南北镇卫生院副院长刘凡斌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话非常有代表性,“作为医生,除了为患者看病外,还能以捐献这种方式帮助患者,我们感到非常高兴。”2021年12月17日下午,全市第33例捐献者、汉寿县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银花,即将奔赴长沙湘雅三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但不巧的是,她有个准备了1年多的职业考试刚好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间重叠。拥有强烈责任心的她选择弃考,“考试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救人却不可以等!”
值得一提的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非常支持。从湖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该院仍是全省医疗系统中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最多的单位,共有8名医护人员成为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变成志愿者
“我是不是又配型成功了,快告诉我什么时候捐献造血干细胞。”2021年2月,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拨通市图书馆副馆长郑芹的电话时,她问道。
郑芹是我市首位女性捐献志愿者。2011年5月,她首次进行了捐献,挽救了一个陌生的生命。后来,她在文章《捐献故事的前事和今生》中写道,捐献成了她人生中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是一段值得铭记的缘分。她还表示,自己会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减轻大众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解,挽救更多白血病人的生命。
“捐献者变志愿者”的案例,还有不少。2014年3月,原安乡县工商局职工易志宏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同年6月,为了挽救一名躺在手术台上遭遇“悔捐”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易志宏又作为一名志愿者,请假全程陪同“候补”成功配型者、“90后”小伙刘一鸣,连夜从安乡县出发前往广州市。捐献者从体检到捐献完成一般需要半个月左右,而刘一鸣仅用了5天时间,刷新了全国“最快骨髓捐献”纪录,成为当年网络热点。
为做好捐献服务工作,市红十字会从衣食住行入手,捐献者整个捐献过程都有人悉心地指导和陪同。捐献完成之后,市红十字会逢年过节还会主动与他们联系、向他们问好。
2014年5月,在市红十字会举行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很多捐献者表示想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为推动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继续出力,将爱心传递下去。
2015年7月,我市众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再次共聚一堂,与湖南省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负责人何一平等专家一起,探讨并计划在我市筹建一支博爱、奉献的造血干细胞捐赠者志愿服务队。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扩大,除了捐献者,还有了很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加入。
据了解,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开始于2005年。10多年间,共有7000多位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3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市红十字会与他们后续联系的过程中,很多捐献者都表示,虽然自己的捐献任务完成了,但是捐献服务工作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