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六十余载骨伤技艺蓬勃发展的“密码”——来自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报道

发布时间:2021-11-05  访问人数:2103  字号: T T

分享到:

常德日报 3版 2021-11-4

  一位高龄患者在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完成骨折手术4年多了。骨伤科医生每年都要对老人进行一两次回访。

  “定期回访,不仅是医院优质服务的需要,更是对这位高龄患者的无比崇敬。”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段建辉向记者谈及这例令他永生难忘的手术,眼里满含深情。

  这位老人姓姜,极富传奇色彩:老人祖籍江西,是位抗日老兵,参加过武汉保卫战,参与过三五九旅部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曾女扮男装当过3年汽车兵。

  时间回溯到2017年9月14日,当时,117岁高龄的姜老太太如厕时不慎摔倒,造成右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多家医院都不敢为这位高龄患者做手术。最终,老人来到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该院立即组织骨伤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等专家全院大会诊,决定为这一重点治疗对象积极实施手术。

  “这是骨伤科实施的一例全市最高龄骨折患者手术。老人年纪太大,给手术带来了极大挑战,首先是麻醉方式的选择、麻醉剂量的精确,再次是心脏、肝、肾、肺功能的保护,手术时间的把握,都必须要准确。”段建辉回忆,经过他主刀、其他科室密切合作,手术在30分钟内顺利完成。

  这例特别的手术,一时在三湘四水广为传颂。

  敢于实施这样高难度的手术,骨伤科底气何来?

  60余年来,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优;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合作,在给常德乃至湘西北人民带来更好的诊疗服务的同时也带动全市骨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拥有60余年发展史的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如今已有创伤一病区、创伤二病区、手足病区、脊柱病区、关节病区五大病区,小儿骨科、运动医学科、手法正骨科等八大学科。预计明年底该院将整体搬迁,骨伤科将扩大为十个病区,将是目前湘西北最大的骨伤科。骨伤科早在2011年就成功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验收,2015年建成了湘西北首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2019年常德区域性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落户该院,去年获批成为湖南省中医骨伤临床技术示范基地,其实力坐拥全省骨科专业第一梯队。目前,骨伤科不仅注重中医传统的手法复位,同时将开放复位、微创手术治疗复杂的骨折脱位解决非手术治疗不能解决的问题,更将关节置换、关节镜下运动医学的修复与重建、脊柱矫形与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做得非常精准、精细。医院考虑骨折的特殊性,在常德市率先成立了小儿骨科(14岁以下)病房及门诊,为基层医院解决了专科治疗的通道。

  “传承创新、中西医结合、精细化发展,这让我院骨伤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医院骨伤科不仅享誉湘西北,也在地市级医院中位列第一方阵。”市第一中医医院原院长、骨伤科首席专家邵先舫教授介绍道。

  “传承是医院的优良传统,骨伤科已有60余年历史,自我院1953年建院即成立。骨伤科在前辈、开创者方云祥医生带领下,向爱珍、罗中一、朱佑华等老前辈的努力下,用传统中医治疗骨伤,为医院骨伤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市第一中医医院原副院长、骨伤科首席专家刘志军教授觉得传承很关键。

  骨之于人,犹如水之于鱼,相互依赖,与之共存。骨承受着生命之重,骨伤科患者多因交通事故、高层坠落、日常跌倒等发生。

  打断骨头连着筋。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是民间对于传统方法治疗骨折的老印象。

  牵引、钢板、髓内钉、微创,以快速康复理论为指引,动静结合,筋骨并重,骨折的治疗方式经历了多次颠覆式的革命。每次革命,都给患者带来莫大福音。

  以往,传统的治疗往往要经历大创面的手术,导致患者卧床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引发肺栓塞、心肌梗塞、肺部感染、褥疮等,加剧患者痛苦,同时增加了患者死亡率。

  传统术式中,钢板固定是治疗骨折的常见方式,将钢板固定于骨折部位两端,在病患身体上切出长达几厘米甚至几十厘米的创口。目前,这样的治疗方式在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已被彻底颠覆。

  3月5日,我市首例桡尺骨骨折髓内钉手术在市第一中医医院成功开展。手术由该院骨伤科创伤一病区副主任肖群飞教授主刀,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今年1月,66岁的郭女士在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脊柱病区做了Delta大通道脊柱内镜下L4/5椎管减压、神经根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术。

  “之前以为做完手术起码要躺一个月,没想到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了。”郭女士说起自己的手术经历,难掩惊诧。

  郭女士腰背部疼痛一年多,因症状加重并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前往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脊柱病区就诊。经检查,郭女士被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骨伤科脊柱病区主任张宏波教授等相关医护人员对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后,决定为其实施Delta大通道脊柱内镜下L4/5椎管减压、神经根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术,手术非常成功。相较于传统手术,该技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手术切口仅1-2厘米,这种微创内镜手术相对美观,患者能安全迅速地重回健康生活。

  此项手术的成功开展,一举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像这样的技术革命,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骨盆、髋臼骨折属于严重的骨折,治疗难度大,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方式。保守治疗即平卧3个月,让骨折通过身体的自身愈合机制来促成骨愈合,时间长,并发症多,且患者一直处在骨折的疼痛中。一旦发生并发症,治疗费用成数倍增加。手术治疗有微创和开放性手术两种方式,如何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是骨伤科创伤二病区一直在做的事。

  2019年11月23日,82岁的胡女士在家中下楼梯时不慎摔伤致骨盆骨折。考虑到患者年纪较大,经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决定行闭合复位、通道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后第2天,胡女士骨折疼痛明显缓解;术后第3天,胡女士在助行器的辅助下,再次站立起来。

  创伤二病区主任刘惠军教授介绍,该手术属于微创,仅仅需要切开两个1cm的术口,通过置入两枚通道螺钉就可以支撑起骨折断端,明显减轻疼痛。微创治疗不仅满足了临床骨折愈合的要求,也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

  骨折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甚至缺血坏死,是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亦是骨折患者术后面临的并发症,市第一中医医院骨伤科手足病区运用特殊形式穿支皮瓣技术,来解决骨折术后伤口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精准修复。

  29岁的刘先生,车祸外伤致左胫腓骨干开放性骨折、左内踝骨折、左股骨远端骨折,行胫骨干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技术、腓骨克氏针髓内固定、内踝骨折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等微创手术后,出现左外踝上方及左内踝区域皮肤软组织坏死。骨伤科手足病区主任刘勇教授查看患者后,结合创面特点,运用特殊形式穿支皮瓣技术,设计旋股外侧动脉体区分叶+嵌合+Flow-through穿支皮瓣,受区血管采用胫前动静脉,切取一个皮瓣供区,解决两个创面的皮瓣覆盖问题。吻合一组血管同时解决两个创面皮瓣的供血,同时还保留胫前动脉连续性。

  骨伤科各病区一直在用自己专业所长,最大限度为患者减轻痛苦。11岁的皮皮因车祸导致左股骨干开放性骨折,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手术外固定支架治疗后,膝关节变形,不能弯曲,走路跛行来到骨伤科小儿骨科就诊。

  骨伤科小儿病区副主任孙锋教授组织专家会诊后指出:皮皮左胫骨近端后倾畸形,左膝后天性膝外翻,左膝关节功能障碍诊断明确,胫腓骨近端后方大量骨痂形成,胫骨近端向前成角40°左右,膝关节外观明显呈包子状,且左下肢短缩1.5cm,需要手术矫形治疗,尽量恢复膝关节的结构。随后,医生为皮皮成功实施了手术矫形治疗。术后3个月后,皮皮骨折愈合,无疼痛,畸形明显改善。

  骨伤科小儿骨科的高明之处远不止于此:它是湘西北地区最早的小儿骨科,也是全省较早成立的小儿骨科之一;拥有零切开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近千例的绝技;拥有不开刀治疗儿童百分之八十的四肢骨折的技术优势;能非手术或微创手术治疗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四肢畸形;能熟练运用数字骨科技术3D打印截骨导板精准矫正四肢严重畸形;运用3D打印支具治疗轻中度脊柱侧弯;掌握并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双下肢不等长、濒临截肢的肢体保肢、肢体延长、骨髓炎、严重的肢体畸形等各种骨科疑难伤病……

  骨伤后,一定只能手术治疗吗?骨伤科大骨伤科主任、关节病区主任陈绍军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当然不是!

  中西结合,骨伤科运用中医正骨、中医换药等特色治疗方式,福泽了无数骨伤患者。

  自市第一中医医院建院时起,便开设了中医正骨治疗。2016年,该院骨伤科成立了中医正骨手法整复室,旨在为不需要手术的骨折患者,通过中医的传统手法接骨、夹板石膏外固定等方式进行治疗。目前,中医正骨已成为该科室的传统优势学科。

  “中医正骨特别是对四肢骨折、脱位方面,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该院大骨伤科副主任、骨伤科运动医学科主任李前介绍,中医正骨对指骨骨折、掌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急性腰椎扭伤、各种关节脱位等手法整复与功能恢复上具有显著疗效。

  中医换药,则是在患者的伤口应用各种中药制剂,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提脓祛腐、收敛生肌的目的。该诊疗方式适用于各种无菌伤口、化脓伤口等。该院特制的治伤散、生肌散、象皮生肌膏等,疗效显著。

  正骨疼不疼?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室,每天患者不断,遇上骨折患者,医生通过片子确定骨折部位,找准用力点,短短几秒就可完成整复,把患者的疼痛感降到最低程度。

  “内外兼治,内服外敷”是骨伤科中西医结合另一成功实践。患者通过内服汤药、外敷草药,双管齐下,让疗效事半功倍。

  腰椎骨折的患者术后往往伴随着便秘的发生,骨伤科医生通过对患者使用中药汤药缓解便秘,减轻患者痛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不仅对治疗效果要求在提升,对治疗舒适度要求也在提升。为了满足患者需求,骨伤科对中药剂型也在不断改进中。如今,已有颗粒、超微颗粒、汤剂、农本方颗粒等形式,患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

  不仅如此,骨伤科还联合湖南中医药大学研发了治伤散巴布剂,让原用开水调剂的散剂摇身一变,成为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的巴布剂,便利了全国各地患者购买、使用。

  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再将科研成果应用临床,骨伤科运用临床促科研,结出了累累硕果。

  中药封包改进就是有力明证。以前,患者在手术后往往会使用外敷中药调节腰腿疼痛、舒筋活络、活血化瘀,但使用时往往无法控制温度引发烫伤。2020年10月,骨伤科与湖南健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中药封包,让其温度时长可控,提高了疗效。2021年1月,该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

  着眼骨伤科的长远发展,医院党委书记钟发平、院长张勇等院领导班子成员把骨伤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博士优先、硕士起点”,这是骨伤科进人的原则。如今,骨伤科拥有博士4人,科室医生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0%。同时,骨伤科十分注重先进技术的学习,每年都派出8至10名优秀医生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更新技术、理念。

  “搬新院后,骨伤科将由一变二,扩大到10个病区,在科室内部形成良性竞争,让患者就诊流程更简化,治疗更合理,疗效更可靠,努力把骨伤科由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谈及骨伤科的未来发展,副院长段建辉信心满满。

微信扫码挂号

微信扫码挂号

支付宝扫码挂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