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0-03-30 访问人数:2056 字号: T T

常德日报 4版 2020-3-30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纪实
□本报记者 明月 黄媛媛 通讯员 吴秀英 贺科
6,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6名医护人员加入国家中医医疗队,2月8日奔赴武汉,这也是我市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疗队;
13,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先后有13名医护人员进驻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在抗疫一线与病毒斗争,让中医药在救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N,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坚守医务阵地,防止院内感染、把好预检分诊关、全力赶制抗疫药方,为这场新冠肺炎阻击战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勇往直前赴武汉 不辱使命载誉归
3月17日晚8时43分,国家中医医疗队、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的6名队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驰援武汉医疗任务,回到家乡的怀抱,为一个多月的战“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首2月8日,在庄严的宣誓声中,该院唐明杰、刘春园、蒋含钰、夏沛瑶、蒋莉、孙慧勇敢逆行,奔赴新战场——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抗疫就是打仗,武汉就是最前方,要战就要在前方战。”38岁的硕士研究生唐明杰,是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在接到省中医院管理局驰援武汉的通知那一刻,他第一时间报名参战,成为该院驰援武汉医疗小组组长。“我当时没多想,只觉得作为一名医生,在面对疫情时总得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好在家里人都支持我的决定,给了我强有力的支撑!”唐明杰向记者细数方舱里的工作:“患者分批次从不同的隔离室转送过来,要仔细甄别,核对身份、评估病情,引导病人入病区。由于方舱没有陪护和保洁员,还要协助生活护理和清理垃圾,一圈下来,个个汗流浃背。有空的时候,我们还会给病人做心理辅导,陪同唠家常、打太极、练八段锦。”工作之余,收到一封女儿的亲笔信后,他几度哽咽。“我不擅长表达情感,对孩子比较严厉,从没说过一句‘我爱你’。这次女儿却在信里说,她的爸爸是一个英雄,是她的骄傲……”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是有着多年党龄、副主任护师刘春园此次出征的初衷。自支援武汉以来,刘春园始终心系患者。方舱医院160床的杨女士是一名典型的焦虑症患者,出于职业敏感,刘春园从上班第一天就注重跟患者沟通,抽空陪她聊天,给予安慰和开导,并列入重点交班对象,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帮助,在她的精心护理和陪伴下,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病情很快恢复,痊愈出院。在团队中,刘春园总是以姐姐的身份照顾大家。她告诉记者,医院里的病友们十分配合治疗,小到帮医护人员撕胶带,大到分享自己的生活物资,医患关系非常融洽。
“2003年非典时我才8岁,觉得穿着一身白衣保护我的人好神圣。现在,我长大了,也想去保护别人。”95后护士蒋含钰向记者讲述“请战”初衷。进“舱”后,蒋含钰的工作细致琐碎。除了要辅助医生,还要负责领餐、送饭、打水、排床位、发中药、搬行李、陪护老人上洗手间……记得工作第一天,她提着形形色色的行李,来回爬了十二三趟楼,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腿脚发软。“出舱给病人领餐,风一刮,湿乎乎的感觉特别冷。”回到驻地,又洗头洗澡、拿消毒液浸泡衣服、用微波炉热晚饭……收拾好后,已是深夜。但为了病人,95后的小姑娘坚持了下来。
开朗大方的夏沛瑶是一名主管护师,很有亲和力,有着丰富ICU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的她把团队带得风生水起。在方舱中工作的一个多月,让她感觉被需要、被尊重、被肯定,虽辛苦但很充实。夜深人静,在返回酒店的途中,执勤点交警一个庄严的举手礼,常常会让她感动得鼻子一酸,瞬间褪去所有的疲惫。
90后重症医学科护士蒋莉,刚新婚不久,本该与丈夫如胶似漆,甜蜜相伴。可疫情当前,她毅然报名参加战“疫”。为了适应舱中穿防护服工作的憋闷感,她坚持在驻地学校体育馆戴口罩跑步,锻炼自己的心肺功能,以更好的状态工作。
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工作,很容易造成脱水和低血糖,孙慧就遇到了轻微低血糖的情况。孙慧是该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已分别在ICU和急诊工作多年,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她告诉记者,为了顺利完成驰援武汉工作,进舱前她总是逼迫自己多吃点,多喝点,并准备了尿不湿。进舱后,每天忙起来汗流浃背、呼吸困难、缺氧头痛,无数次想扯掉口罩拔下防护服飞奔出舱,但为了这一袭白衣,她挺住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常德市驰援武汉中医医疗队在工作中实现了住院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病人零返回、安全生产零事故、医护人员零投诉等“五个零”工作目标,圆满完成医疗救助任务。且湖南中医医疗队获国家先进集体荣誉,刘春园荣获首批江夏方舱先进个人表彰,其他5人获第二批先进个人表彰。
战“疫”一线护生命 国粹中医显神威
1月28日,陈光勇、聂宇嵩、郭雨晴、陈玉婷作为市第一中医医院第一批驰援队员前往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市二医院)。
1月30日,李金蔓、刘琼、张婧、杨婷婷、曾郑兰、胡鹏再度出征市二医院。
2月7日,刘威、游运舸、舒榆钦组成的中医专家组紧急集结,前往市二医院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参与救治。
在我市新冠肺炎战“疫”一线,市第一中医医院共派出13名医护人员参与救治,他们或坚守在隔离病区精心地救治病人,或运用中医药助力病人康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聂宇嵩是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更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的“特种部队”,他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抗疫中一次次发挥关键作用。他在定点救治医院的重症病房坚守了39天,凭借临危不乱的专业素养和精准判断让危重病人一次次化险为夷,得到了省专家组的无数次点赞!市重症专家黄绍华在微信群中提到:“省专家组表扬聂宇嵩同志工作踏实严谨,思维缜密清晰,对每一位病人病情有数,值得大家学习!”
而在这场战“疫”中,刘威带领的中医防疫专家组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展现了国粹中医的风采。采用庚子春养生防疫方,用于有感染隐患的医务人员,明显增强其免疫力;对于疑似患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选用“正阳汤”,阻止病情进展加重;针对全身状况差,白蛋白最低时只有25g/L以下的重症病人,采用大益真元,气阴双补之法,将西洋参另煎兑服,少量多次服用,结合西医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症状很快改善。核酸不转阴,咋办?中医有办法,一剂“正阳汤”来摆平!在战场收官之际,有几例患者核酸检测总是阴阳交替,专家们一筹莫展,治疗一度陷入瓶颈,这时,刘威再次主动请缨,让患者连续三天服用“正阳汤”,奇迹出现了,7名患者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考虑到药效,我们自己买了4个药罐带过来。在市二医院的那些天,我们每天从早忙到晚,最多的一天为30余人手工煎了200多付中药。”刘威告诉记者,我市形成了“全面覆盖广参与、一人一方重细节、特色治疗显奇效、跟踪病情勤调整、中西结合常沟通”的中医防疫“常德经验”。
3月6日我市新冠肺炎病例清零,82名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完成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抗击新冠肺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为了这场胜利,战斗在一线的中医人不言辛苦,深感欣慰,因为他们为这场战“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更擦亮了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
把好预检分诊关 全力赶制“抗疫方”
除了在战“疫”一线战斗的19名战士,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其他医务工作者都在与病毒战斗着,他们或是坚守在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一线阵地,或是24小时不停转地全力赶制“抗疫方”,或是在自己原本的工作岗位上站好岗严防病毒。 1月20日,该院就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钟发平、院长张勇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院班子成员开始无休的工作模式,全力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截至3月23日上午10点,我们发热门诊一共接诊1000人次,甄别疑似病人22人,其中确诊1人。”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胡朝霞告诉记者,从1月21日起,该院就全院调配,加强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的力量,抽调了内科系统如呼吸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的主任、骨干医生等,分班24小时在发热门诊看诊,严守甄别新冠肺炎的第一关。医务部、护理部、急诊科、门诊部等多部门落实疫情防治措施,强化预检分诊机制,有序开展发热门诊诊疗。2月份的发热门诊特别忙碌,最多时一天要接诊30多人,而当时部分发热患者因为对新冠肺炎的不了解而恐惧,医护人员们还要耐心地为其解释,发热门诊的候诊室里也设置了电子屏,滚动播出新冠肺炎的宣传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我市新冠肺炎预防和医疗救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预防新冠肺炎中药药方汤剂,具有清热解毒、止咳、避瘟等功效,对于易感人群及高危人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2月中旬,全市企业迎来全面开工复工,为更好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护好开工企业人员的生命健康,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推广使用中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通知》要求,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负责为武陵区、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共400余家复工企业提供预防新冠肺炎中药药方汤剂。为了满足中药汤剂的持续供应,该院中药房的工作人员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持续24小时不停歇,三班倒连续作业,调配和煎煮汤剂,在选药、泡药、熬药等方面严把质量关,利用医院配备的自动煎药机,熬制所需的中药预防汤剂,全力以赴做好中药汤剂生产、调剂、发送工作。行政支部还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前来参与汤剂调配,以尽快完成供应需求。医院党委书记钟发平表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上的优势,扎实做好药方汤剂制作和配送工作,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体现中医药人的责任担当,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市第一中医医院举全院之力保障中药预防汤的供应,在两周多的时间里,医院药剂科共为常德市直、武陵区、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400多家单位几万人送上了30多万包中药预防汤剂,让坚守一线的防控工作人员、复工复产的企业员工都喝到了中药预防汤。 古今杏林,国医流韵。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以自己的坚守和付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