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9-09-17 访问人数:1111 字号: T T

常德日报 8版 2019-9-12
高血压是生活中的常见慢性疾病,近几年呈年轻化趋势。然而,很多市民对高血压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这个名词上,在身体进入亚健康状态时,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生活、饮食、起居等,不知不觉高血压就找上门来了。为此,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市第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常德市名中医彭建新,为大家全面剖析高血压。
谈到“高血压防治”这一话题,彭建新首先为记者科普了一下基础知识。他说,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它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占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为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有明确的病因,约占5%以下。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统计,目前我国成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5.2%,呈现出“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
生活中哪些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彭建新介绍,中医将高血压归属“眩晕”“头痛”范畴,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有关。情志失调即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造成肝气内郁,郁久化火则耗伤肝阴,使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而出现头痛、头晕、易怒等症状,如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者、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罹患高血压病的大多属此类型;饮食失节即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则化热化火,火灼津液成痰,痰浊阻滞脉络,故现头痛、头晕,发生高血压,如营养过剩、腹型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多属此类型;内伤虚损、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肾阴不足、肝失所养,也是造成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中老年患者出现的高血压多属此类型。
彭建新从事临床工作近40年,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他告诉记者,高血压早期发现时(即1-2级高血压),宜中医进行干预控制,能改善症状,稳定血压,提高生活质量;中后期时(即3级高血压),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主张辨证论治,可分为肝阳上亢证、痰饮内停证、肾阴亏虚证等3种常见证型,每种证型选择相应的方药治疗。西医治疗主要以服用降压药为主。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五大类。
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那如何有效预防高血压呢?彭建新告诉记者,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所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倡低盐饮食,进行合理膳食,减少脂肪摄入,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忌饮咖啡、酒等刺激性食物;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进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要加强自我管理,定期测量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